元朝前,长丰地区已有人聚居且分布零散。
明、清,辖境属汉阳县凤栖乡。
明初,朱元璋颁令“江西填湖广”,江西移民陆续迁入。
但因无屏障,变动频繁。
《明嘉靖汉阳府志》记:“本朝乡里共三十有五。
去今方百年,止存“在城”等十九里,而逃亡荒芜又将半之。”嘉庆《汉阳县志》记:“凤栖里村落俱滨大江,带以襄河,绝无屏障。”乾隆时,仅有拖路口(今舵落口)、竹台寺两村。
清同治七年(1868),绅耆韩家盈、罗光富等积资创修周长约四十里,高一丈至四五尺不等的长丰堤,围成长丰垸,水患始轻,境民始稳。
光绪三年又建起了西起通镇寺、东迄百子堂(今硚口)的裕丰堤。
使原多孤立居住天然湖塘间的高地的村民逐步汇聚,形成了竹台寺、拖落口、韩家岗为中心的蔡家庙、易家墩、韩家湾、陈家墩、肖家地等众多自然村湾(后大多合并于额头湾和东风村),汉北河(今已断流消失)河滩码头,人居渐众而成常码头。
境内汉水边上先后建舵落口和罗家墩两个码头,成为长丰地区粮食蔬菜的运输港口,并各自形成一条繁华的老街。
大垸内同族世居的许多墩湾,以其姓氏命名,沿用至今。
光绪31年(1905)张公堤修成后,长丰地区的防洪能力进一步提高。
民国初,筹建川汉铁路,从博学中学(今武汉市第四中学)穿越境域中部出舵落口,曾在永利、易家墩间修建夹堤,夹堤中修铁路路基,因铁路未成,其路基上世纪三十年代被改建为老汉宜公路,长丰南、北垸由此而成。
1899年汉口、汉阳分治,境域改属汉阳府夏口厅。
1912年夏口厅改夏口县,境域亦改从之。
民国时期,夏口县撤消、汉口市建立后,1926年10月—1927年4月,境域属第八区;1927年4月—1938年10月,境域属第十五区、第十六区;武汉沦陷后的八年,被日军强定为军事区;抗战胜利后至武汉解放前,长丰地区属中正区管辖。
1932年起,长丰地区一直实行保甲制度,至武汉解放始废。
1949年5月武汉解放,市军管会接管郊区,成立长丰区公所;12月,长丰一带成立三合、罗家、四联、舵落、竺台5个乡。
1951年5月,长丰与惠济、岱家山3个郊区区公所合并,称武汉市第七区,1952年8月更名为惠济区。
1954年3月,长丰地区原有的5个乡合并为铜厂、南垸、北垸3个乡。
1955年2月,惠济区撤消,长丰地区3个乡改属新成立的汉桥区,1956年4月又合并为长丰乡。
惠济区撤消时,铜厂乡南部(今南泥湾大道以南)另设韩家墩街道。
1958年4月,长丰乡改称西郊大社,与其他5个农业社,重新整合为9个大队。
1958年8月汉桥区撤销,西郊大社划为东西湖蔬菜三场。
1960年7月,蔬菜三场划归硚口区管辖,称长丰农业管理区。
1961年3月,长丰农业管理区改名硚口人民公社长丰南北垸分社。
11月,长丰南北垸分社分为长丰、新墩两个人民公社。
1962年7月(一说10月28日),长丰、新墩两个人民公社合并为长丰南北垸人民公社。
1964年8月,长丰南北垸人民公社划归复建的汉桥区。
1966年5月,长丰人民公社改称南泥湾人民公社。
1972年4月恢复原名。
1975年2月,先锋人民公社并入长丰人民公社。
1976年1月,长丰人民公社交由洪山区领导。
1984年2月,取消“政社合一”后,正式改称长丰乡。
1985年1月,洪山区江北部分撤消,长丰乡青年路西的十三个村划归硚口区,青年路东部分划入江汉区。
1988年3月15日,长丰乡东至常青路,南至汉丹铁路、振兴路,西至张公子堤(今园博园东路一线到汉丹铁路止)、常腾街、武汉市振兴四路,北至张公堤,约2.75平方公里区域划归江汉区。
2005年12月,长丰乡撤乡建街。
2011年3月,硚口区行政区划调整,长丰街将额头湾、舵落口、易家墩3个村和东风村的一部划归新设立的易家街;罗家墩、农利、红星3个村和永利村的一部划归古田街;长青村和永利、建荣2村各一部划归韩家墩街;汉西村和常码头村一部划归宗关街;韩家墩街的天顺园社区、宗关街的常码、丰竹园2个社区划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