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阳县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南部,东西距驻马店、南阳两市均为97公里。属浅山丘陵区,境内伏牛山与大别山交汇,长江与淮河分流,总体格局呈“五山一水四分田”。全县辖6镇13乡3个街道办事处,352个行政村,90万人,总面积2335平方公里。
泌阳县历史悠久,古称比阳,春秋属楚,战国归韩。经西汉,历南北朝,止唐代,先后7次置州,8次设郡,15次立县。明洪武十三年定名泌阳至今。原隶属南阳专区,1965年划归驻马店地区。泌阳人杰地灵,是中国无神论的先驱、南北朝时的范缜和现代国画大师吕佛庭的家乡。山青水秀,林业用地面积172万亩,森林覆盖率43.3%,有大中小型水库66座,蓄水量7.4亿立方米,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资源富饶,全县有耕地154万亩,有农作物365类473个品种。是豫南地区重要的金属、非金属矿产基地,现已探明的矿藏31种,其中含钾岩储量及品位均居全国第二位;金红石储量和品位位居亚洲前列。特产丰富,泌阳驴、马谷田瓢梨属历史名产,泌阳花菇、白云仙桃、铜山湖花白鲢、羊册菊花心白菜闻名遐迩,我县自主培育的“夏南牛”是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肉牛品种。人文及自然景观众多,境内有铜山湖国家级森林公园、全省三A级铜山风景区、被命名为“中国盘古圣地”的盘古山和鄂豫边省委旧址焦竹园。“中原北戴河、天中大森林”、“生态明珠、盘古圣地”的旅游品牌正在全省、全国叫响。
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泌阳县位于驻马店市西南部,南接桐柏,北连方城、舞阳,西临唐河、社旗,东交遂平、确山、驿城区。总面积23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4374公顷。全县辖羊册、马谷田、春水、赊湾、官庄、郭集、泰山庙、王店8个镇和象河、黄山口、双庙街、高店、盘古、高邑、下碑寺、贾楼、杨家集、付庄、铜山11个乡及古城、花园、泌水3个街道办事处,共319个村委会和34个居委会。
地形地貌泌阳县地处浅山丘陵区,地势中部高,东西低,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43%,丘陵区占41%,平原区占16%。海拔在83—983米之间,平均海拔142.1米。主要山峰168座,白云山主峰白茅堵海拔983米,为驻马店市最高峰,横亘县境中东部,北有罗汉山、五峰山,中部有双山、三山,南部有铜山、盘古山等。
自然资源泌阳县属浅山丘陵区,境内山峦起伏,河流、湖泊错落其间,地势中高,东北、西南两隅低平,桐柏山余脉在县境内呈“S”形走向,形成南阳盆地东缘的脊背地带和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自然条件优劣共存。位于县境中东部的白云山,海拔983米,为全县诸山之冠,亦为驻马店市最高峰。县境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春温暖季短,夏炎热多雨,秋短夜凉昼热,冬长寒冷少雪。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境内物产丰富,土地肥沃,土壤有黄棕壤土、潮土、砂礓黑土和水稻土4类,适合多种作物生长。农作物有100多种,生产小麦、大豆、芝麻、花生、棉花等。林木有300多种,优势树种有马尾松、栎、刺槐、湿地松、火炬松、杉、枫、杨、旱柳等。水草丰盛,宜放牧,利养殖。产有中药材300多种,地道药材为射干、桔梗、柴胡、丹参、苍术等,量大质优。已查明矿物10余种,铁、萤石、大理石等开采价值较大。众多物产中,以马谷田飘梨、贾楼白云仙桃、羊册白菜、泌阳香菇、泌阳板栗、泌阳驴、夏南牛、柞蚕、射干最为名贵。
气候泌阳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春暖温季短,夏炎热多雨,秋短夜凉昼热,冬长寒冷少雪。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夏多西南风,秋至春多偏北风。据1957年置1958年水文、气象资料统计,境内常年日照时数1758~2361小时。年平均日照时数2066.3小时,年总辐射112.8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14.6。1月最冷,均温0.9℃,低端最低气温-17.6℃(1969年1月31日);7月最热,均温27.5℃,极端最高气温40.4℃(1959年8月23日)。年平均地面温度17.0℃。无霜期219天,最长243天(1959年),最短195天(1972年)。年平均降水量为960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04天,最多年份140天(1964年),最少为75天(1978年)。极端年最大雨量1850.3毫米(1975年),极端年最少雨量506.4毫米(1966年)。降水时间分布不匀,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主要灾害性气候为旱、涝。
水文泌阳为江、淮两大水系支流上游发源地之一。县境内河流众多,库塘密布,降水充沛,水资源比较丰富。大小河流共153条,多为上游河。其中一级河二条,即泌阳河和汝河(沙河)。泌阳河西流,属长江流域,常年河。长74.3千米,流域面积1338平方公里。汝河东流,属淮河流域。长68千米,流域面积1110平方公里。二级河有柳河、马谷田河、甜水河、梁河等19条,总长度463千米。泌阳河为境内最大河流,源于白云山东麓,曲折南下,至铜山乡邓庄铺折向西,与铜山南北之水同注于宋家场水库。出水库流向西南,经高邑又折向西,环县城南侧向西,至赊湾镇多庄出县境,至唐河县源潭镇汇入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