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广东省 > 潮州市 > 潮安区 > 江东镇 > 红砂村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江东镇红砂村概况

[移动版]

红砂村

一、创村时间始祖姓名姓氏溯源村名含义

红砂村始创于南宋末年元朝初年的1270年前后。由洪氏三十五世祖天锡公带其子明象公由福建泉州府晋江县大御巷迁至海阳县彩塘镇鹂塘乡后移往溪东都(江东都)下庄村定居(现下庄村尚有洪厝桥、洪厝角遗址,和洪庄宫)。传至第九代,就是洪氏四十四世祖茂吾公,于明宪宗成化初年,向东迁至二公里处的凤埔(即红砂村现在的旧乡)定居。至今经历21世,洪氏现有人口2492人。初时盖草屋居住,时称凤埔寮。后因多姓聚居,洪氏先祖为示敦亲睦邻,把村名“洪砂”改为“红砂”。红者吉也,聚沙成塔之意,祈众多也。洪氏先祖原出神农氏之后汤龙氏,佐唐虞任职其二,因以命氏列于诸侯而国,以国命氏也。太始祖名普,生于汉季,为避乱渡黄河溢水为洪,迁居甘肃之敦煌。由洪氏分支派的姓氏有洪、江、方、汪、龚、翁六姓,香港有六桂堂记载避仇乱而易姓其事。

在红砂聚居的还有彭、马、张、杨、卢等五个姓氏。现根椐各方面的深入调查考证,记述如下:

彭氏远祖延年,号振锋,江西庐陵人,任潮州刺吏,葬于揭阳梅云浦口。十八世祖馥范公随母从澄海东里迁徙至红砂定居,至今历十五世,现有人口五百二十人。

马氏先祖振源公随母从潮阳和平迁至红砂定居,至今历十四世,现有人口二百三十四人。

张氏先祖来红砂定居时是兄弟两户,一先一后,从澄海龙眼城迁来,由开字辈始,至今历十二世,现有人口七十四人。

杨氏先祖是从彩塘仙乐迁来红砂定居的。从德字辈开始,至今历十一世。还有一支是从仙乐至仙洲柯厝巷后迁来红砂合并的。现有人口八十八人。

卢氏先祖由澄海冠山迁至意溪西都,始祖创都公传八世至旭亭公。九世祖声某公从西都迁至红砂定居,至今历十一世,现有人口二十八人。

二、地理位置、环境资源、村落规模。

红砂村在江东镇偏南的中心腹地上。东与龙口、井美、西与中庄、下庄,南与西前溪、谢渡,北与圆山接壤。土层深厚,承压力为全江之最(每平方米为145公斤),适宜建高层楼房。全村土地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36.43亩。大部分为粘质土,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村民新宅基地142.07亩。全村总人口3226人,户数752户。在全江东是一个人口多,村民居住集中的村落。

三、经济情况、人民生活、乡村建设。

红砂村土地肥沃,土质优良,大部分为粘质土。地面平坦,水利设施好,排灌便利,基本上是旱涝保收。农业以水稻为主,还有甘蔗、黄麻、花生、甘薯、柑桔,菜蔬等。物产丰富,有“鱼米之乡”之称。曾经是镇重要的甘蔗、黄麻、花生,潮州柑产区。红砂的潮州柑在80年代是成片种植,产量很高,几乎普及到每个农户。洪安怀(已故),洪金海是出名的种柑老农,到不少地方去传授种柑技术。八、九十年代,红砂村办起了有两、三百亩的水稻良种基地,洪春溪,洪加荣是育种能手,多次受到上级表彰。

自古以来,红砂是一个行路难的村庄。因为这里是粘质土,一下雨,路面就打滑,行人往往要被滑倒。若是阴雨连绵的天气,路面形成淤泥层,经水牛(以前耕田靠牛力,村里耕牛很多),不断践踏,久而久之,路面上形成一道一道等距离并相向依次一高一低出现的像木梯子样的小“间格”,人们称之为“牛脚梯”,有的深达一尺多,沟里尽是淤泥。人走在“牛脚梯”口,要滑入小“间格”里,拨也拨不出来。如这时村里要演大戏,要抬来又重又大的“戏舰”(装戏具的大木柜),其艰艰程度可想而知。所以村民自古就流传着:红砂扛“戏舰”,“堵”,“堵”的笑语。

九十年代,红砂村就陆续修了水泥路。如今村里一道道水泥路纵横交错,直通周边的县、镇级大公路,一大片一大片的灰埕,一座座新公厕,一幢幢新楼房,让人们看到了新农村的雏形,美丽壮观。

红砂村的东边,镇东直路的西侧,规划了一百二十亩的经济开发区,与镇在红砂村南面三千亩的工业园区连成一片。红砂村已成为江东镇经济园区发展的中心区。路通财通,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促进了红砂村工副业的发展。现在,全村拥有民用企业六家,在外地办企业的有十六家。自开放改革以来,村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正在从温饱型的生活奔向小康,人均收入4000左右元。

四、教育文化与卫生情况

红砂村历来重视教育工作,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明末,村就办起了两处私塾,清朝初年,村里开办南社大书斋;清末,有培佳小筑(即荣利内小楼)和东社书斋(校址已不存在)。民国初,全红砂村办起了广智小学(在杨厝祠),启智小学(在南社学祖祠),和开智小学(在故乡宗祠)三所小学。抗战胜利后,在张厝祠(就是原红砂小学旧址)办起了国民学校,即江东第四中心国民学校。圆山村的学童都要到这里上学。93年以前办起了联中,周边的井美、龙口,圆山等村学生要来红砂就读。1992年,由旅泰华侨彭俊鸿先生伉丽、洪伦亮先生、洪友仁先生等十三人共捐资壹佰壹拾多万港元建设一所设备较齐全的新学校。目前,在校学生350人,在学初中生152人;高中生98人;大学生40人。已毕业参加工作的中专生80人,大专生70人,本科生50人。(具体看计表)红砂村向来有良好的文化传统。解放前就有潮州大锣鼓队,弦乐组遍布全村各个角落。解放后,村里的大锣鼓队,剧团,秧歌舞更是活跃,远近闻名。现在村里有电视广播,有弦乐组一个,锣鼓队一支,老人活动中心四间,定时开展传统文化活动。

红砂村有医疗室二间,全村村民已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村民的保健工作有了保障。

五、海外乡人、知名人物

红砂村是有名侨乡,旅外华侨共有三千多人。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柬埔寨、越南等地。有不少是大企业家,富商巨贾,对家乡贡献不小。

1、洪瑞丰先生,生前是马来西亚保安特别作战队首任团长,1959年荣获英皇颁发的7MN.PIS勋章。

2、彭俊鸿先生侨居泰国,是泰华糖业界巨人。彭先生在北揽坡兴办私立耶莱商业学校,每年发放奖、助学金近二百万铢。九三年获御赐“模范商校”光荣称号。九五年升格为商业学院,全院共有师生五千多人。彭先生的九位子女中,除长男没进过大学外,其余四男四女均是大学毕业,其中三人分别到澳洲、美国留学,得到学士、硕士学位。当地的人们称誉

“彭府一门八进士”。

3、洪亚和,乳名楷旭,十六岁便出外谋生,旅居新加坡,经艰苦创业,现在新加坡拥有半条街的商铺和一支大车队。

从20世纪九十年代起,侨胞们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除捐资建起新学校一所外,还修建水泥路四条,共26万港元;资助办起两处老人活动室。

村里知名人物:

1、洪氏五十四世祖学劳公在广州创办荣利商行;五十六世祖柳爷公在越南创办荣成商行;皆是当时的企业家。洪氏五十六世祖道集公在潮州创办荣丰泰纸行。五十七世祖舜臣公在潮州创办荣春堂大药行。五十二世祖凤鸣公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经元。五十五世祖元灏公任吴川县教谕。

2、洪灵菲(潮州志)

3、洪之政(潮州志)

4、洪瑞生:字小龙(宁)。洪灵菲之子。与叶选平、李鹏一同留学苏联,就读于加里宁工学院。毕业后回国任青海原子能实验室主任、顾问、高级工程师(部长级),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究参加者之一。

5、洪绍宏(已故):70年当选为潮安县革命委员会主任,72年任海康县县长,87年以后任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厅长。

6、洪松周:现任汕头市澄海区副区委书记。

7、洪岳伟:现任潮州市人事局副局长。

8、洪瑞宁:潮州师范学校高级讲师。

9、洪瑞杰:广州第十三中高级教师。

10、洪建文:潮州中心医院外科主任医师。

11、洪泽宏:武汉军区海军学院教授,副师级。

12、洪桂春:江门地区水利局工程师。

13、洪理慰:韶关铁路局纪检-。

14、洪瑞明:海南省三道农场-。

15、洪加恩:村土改干部、农会副主席。后于1952年参加工作,任汕头地区木林公司-,总经理,副处级。2006年5月去世。

16、彭枚:(副处级)曾任潮安县法院副院长,庵埠镇、江东镇副书记。万峰山林场场长等职。1993年退休。

六、红砂是革命老区

红砂村虽然是当时-第五区(现汕头地区)专员公署副专员洪之政的故乡。早在1923-1927年在洪灵菲烈士回家“避难”时就留下了革命种子,直至1949年,在党的地下县委书记邱何玉(化名阿客)同志及江东武工队(阿桶,即蔡天富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对敌斗争,为党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49年4月,当时任潮澄饶和潮安县工委书记邱何玉同志多次到我村领导革命工作,当时在潮安一中读书的洪理炽同志,是学校新青团的组织委员,团支部支记刘膦扬(驻洪砂英君家)一中学生领导红砂团工作。团员有洪理悦,杨志贤,洪伦钦、林传治、洪英君、黄业识等;成立支部大会由邱何玉同志主持,会议在杨家小屋(杨志贤家)召开。团支部成立后,协助地下武工队进行一系列的工作,递情报,宣传大军南下,贴标语,借粮,清霸(协助武工队抓了村保长洪旭居并予以枪决。向洪新香、洪坤胜、杨木开等借粮,支援我地下工作。红砂团支部以办学习班作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一直坚持到潮安县解放,一解放,团支部成员有洪理炽,洪理悦,黄业识,黄贤力,洪伦钦等同志,受邱何玉同志的意旨,参加了第五区人民政府(即江桂区)政治工作队(称政工队)。为党的建立政权,减租减息,成立农会,扎根串联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十日;潮州市人民政府同意评划红砂为革命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