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红发源地历口
[2014-5-13 0:19:30]
历口在祁西,为今历口镇所在地。古名新丰,始建于宋。后以地处历山和沥水之口而易名。
沥水北出牯牛降历山,将村子分为河东、河西两部分。利济桥横跨沥水上,连接东西。此桥原名集福桥,始建于清乾隆37年(1772),系集福寺僧人亦云募资所建,在今桥上游不远处。后曾三圮两修。现存的5孔石拱桥,为光绪24年(1898)由同和昌茶号老板汪广英倡捐,历口商人全力所建。长85米,宽8米,高11米,全用青石砌成,是祁门旧时最长的石拱桥,风格古朴,气势雄伟。位于水道上的4孔,分别命为“万”、“古”、“千”、“秋”,取祈望“万古长存、千秋永固”之意。桥面上设有4根如来柱,既是装饰物,又加固了栏干。原来桥东有观音庙,西有惜字炉。惜字炉体为正方体,上下两层为焚纸炉,炉顶榱椽甍瓦,檐角高挑,铃铎叮当,古色古香,桥头上书有联语,曰:“洞分四清用三界,力向中流降百川”。后庙、炉俱毁,两端石阶亦被拆除,桥也改为公路桥,虽大变样,但古风犹存。
旧时历口以许、冯二姓为主,利济桥河东多冯姓,居于从武陵直下的溪涧与沥水的汇合点,一条弯弯曲曲的街道,形成历口的外围。河西为历口的主街道,则多许氏,许姓为历口首屈一指的大姓。大沥水在河西绕过一个大圆圈,把许村围成了一个船形,许氏家族就聚居在这个船形的圆圈里。据说很早以前,这里为方姓家族聚居地。“方”与祁门话“翻”同音,按照当地人的说法,方姓坐船,船翻人亡,后来竟无一人留下。南唐时,有个叫许儒义的人,因不愿做官,逃到这个万山丛中的船地里隐居,“许”与方言“水”音相同,水能泛舟,故许氏视此为风水宝地。果然家族兴旺,子孙繁盛,名人辈出。许儒义的儿子许规,游学于宣、歙二州,颇有文名。许规子许逖,南唐末任校书郎、侍御史,宋初仍得到朝廷重用,他多次向宋太宗上书,提出北方边防策略,后升任鼎州(今湖南常德市)知州、国子监博士等职。
历口自古人口众多,经济繁荣,是祁西北部的商业重镇。当年沿河两岸各有一条数百米的长街,街面全用大青石板铺就。两旁店铺比肩而立,布庄、药铺、饭店、酒坊、轿行、茶号等,行业众多,不下百家,各色南北杂货应有尽有。有名的祁西土布,亦以历口为集散地,销往各县四乡。当年这里繁华无比,四乡八邻的百姓均来此采购交易,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以至于有“小小的祁门县,大大的历口镇”的说法。历口还有祁红创始地之称,清末祁红创始人之一的余干臣曾来此开茶号,试制祁红。此后历口制茶业竞相发展,茶号林立,成了祁红重要产区。
历口地扼皖赣通衢之要冲,是兵家必争之地,又因其经济的繁荣而成土匪劫掠的对象。曾国藩与太平军对垒之时,设帅府于祁门,部队部署于历口、赤岭口一带,曾常往返于祁门与历口之间,督察军事。民国18年(1929)3月31日,东流人朱老五率部140人路过历口,见店家都已上门逃跑,遂兽性大发,拣门户高大者放火,烧掉了40余家,历口半壁顿时化作焦土,是为祁门民国时期有名的大事件。
今日的历口,仍不失往日的古朴,而更多的新气象,为其增添了新的风采。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