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德州的由来,应从安德的由来说起;说到安德的由来,应从德水的由来说起;说到德水的由来,应从黄河流经德州说起。
一、黄河与德州
黄河是母亲河,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哺育了中华民族。德州地处华北平原,华北平原的绝大部分地域(包括德州)是黄河在百万年中所带来的大量泥沙冲积而成。历史上黄河下游长期流经德州区域,据有关史料记载,具代表性的有:
古·鬲津河。为夏禹疏九河之一。《水经注》载“大河流经平原鬲县古城西。 ”据唐宋地理载,鬲津故道在今德州城东附近。
周·大河。东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始,经今平原城西、德州城东夺古鬲津河段北行至黄骅入海。行水470年。(《中国历史地图集》、《德县志》、《陵县水利志》)
古·笃马河。《汉书·地理志》载:“平原郡有笃马河,东北入海五百六十里”。《续山东考古录》和清道光本《陵县志》载:“按《水经注》(汉)屯氏别河南渎,自平原东,绝大河故渎,经平原故城北,亦通谓之笃马河,东北经安德故城(今平原县马腰务村)西、临齐城(今陵县城)东、平昌故城(今陵县糜镇)北……至沾化北入海。 ”
东汉·大河。东汉明帝永平12-13年(公元69—70年)修成。《禹贡锥指》载和《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线路:该河经平原东、安德故城南,即今平原和禹城两城之间,今陵县和临邑两城之间。在今临邑城西北又东行……到利津城南入海。至北宋景佑之年(公元1034年)淤塞而止,行水964年。
唐·马颊河。《新唐书·地理志》载:“德州(平原郡),有马颊河,久视元年开。”宋仁宗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黄河向东决出一条分流,宋代人称“东流”,注入马颊河,其河道路线至今没有大的变化。
综上所述可知,古黄河下游长期流经今德州区域,应该说在历史上黄河哺育了德州区域人民,但也常常泛滥,不断地带来灾难。水,管好为水利,管不好为水害。
二、德水来历
黄河一词是唐朝之后出现的固定名称。在唐之前,古代人称为河水、大河、浊河等,至秦时始皇又更名德水。
秦始皇建立秦王朝后,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诸侯称霸混战的动荡局面。秦采取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实行郡县制等,与夏、商、周的社会制度和国策截然不同。秦始皇以战国时邹衍所创立土、木、金、火、水五德终始之说为依据,解释朝代更替之因和治国安民之道。认为周朝为火德,秦朝为水德。秦取代周,是水克火,水战胜了火。秦朝得水德之瑞,所以能带来好运。于是秦始皇更古黄河之名,称为德水。
三、安德设置
秦汉时期,古黄河中游地区大肆垦殖,退林扩耕,加剧水土流失,造成其下游较为严重河患。西汉时仅见于文献记载的,就有十次较大的决溢改道,而且大多发生在魏郡、东郡、清河、平原(今豫、冀、鲁边界区域和鲁西北)境内。“东决往往袭夺已有的河流入海,如济水、漯水、笃马河等”(《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著。)
从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可以看出,西汉时平原郡(注:汉景帝四年置)的区域,包括今德州市所辖大部分县市。历史记载,西汉平原郡是古黄河泛滥溢道集中,受灾严重的地方。面对水灾给人民生命财产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以及百姓期盼洪水尽快下泄入海的愿望,于是仿照秦朝对古黄河改名为德水的做法,西汉在平原郡内设置安德县。其用意是盼望河水流畅、平稳、安澜。
安德城设在哪里?前期在今马腰务村。
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河水·卷五》载:“平原郡有笃马河……东北迳安德县故城西,又东北迳临齐城(今陵县城)南。 ”从《中国历史地图集》查看安德古城方位:在今平原和临邑两县城之间,距今陵县城东南10多公里处的位置。后经实地考证,确认是今平原县王凤楼镇马腰务村,此址座落在今陵县与平原交界处附近。安德县故城在此存在时间约为西汉景帝四年至南北朝·北齐天保七年,也就是公元前160年—公元556年期间,约700多年历史,后期在今陵县城。
南北朝·北魏时设置临齐城。“始东齐未宾,大魏筑城以临之”(郦道元语)。《魏书·地理志》载:“冀州,安德郡”下辖有鬲县,鬲县又注:治临齐城。由此可知,北魏时鬲县治所由今德州开发区抬头寺乡武庄已移至临齐城。临齐城在何处?据今陵县城东三里河村北出土的北魏渤海太守王偃墓志载:“葬临齐城东六里。”从而得知,临齐城即今陵县城前身。其称为临齐城时间在北魏至北齐初期,即公元386—556年,前后170年左右。其间作为北魏——北齐初鬲县治所。
南北朝·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十一月文宣帝高洋下诏精简郡县,其中鬲县与安德县合并,称为安德县。安德县城治所安德郡驻地也移至临齐城,这是称安德城之始,即今陵县城。
四、德州命名
隋统一中国后,社会政局相对稳定下来。隋开国皇帝杨坚以史为鉴,制定国策。从思想上,推崇儒家的价值观;在政治上,施行善政德治;在任用官吏上,破除贵族世袭,首创科举制,为平民优秀子弟从政开辟道路;在体制上,撤郡建州。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撤销全国508个郡(其中包括安德郡)。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实行州制,在原安德郡行政区划基础上命名为德州,这是德州名称的由来。总之,隋文帝杨坚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把安德郡改称德州,其核心就是“德”字,走以德治国安民之道。
秦汉时期,“德”的含义与水紧密相关,而隋朝“德”的含义与人密切相连,由水德转变为人德;人德即指人的道德、情操和政治品质。进一步说,就是民要以德处事,官要以德施政。隋把安德郡改称德州,这是隋文帝决心推行德政理念的典型反映。
五、州府治所
今陵县城历史沿革
今陵县城从北朝·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起,历经北齐、隋、唐、北宋、金、元,至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止,称德州(安德郡、平原郡),为州(郡)治所达818年之久。又为县治所(明洪武七年前称安德县800多年,洪武十三年后称陵县等名600多年)至今已有1450多年的历史。
今德州城历史沿革
今德州城在汉时曰广川县,属信都国;在隋、唐称长河,属德州(平原郡);北宋称将陵县,属永静军(今东光县城);金称将陵县,属景州(今东光县城);元称陵州,属河间路(今河间县城);明洪武元年至七年(公元1368—1374年)称陵县,属济南府。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德州治所从安德县城(今陵县城)西移陵县城(今德州城),沿称德州。元朝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区域经济中心转移至今德州,因而相关的政治中心也必然移至于此。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又在原安德县设陵县(移置名称)。史称“陵德互易”。今德州城作为州(地、市)治所,从明洪武七年算起,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
在元、明、清今德州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码头,素有“神京门户”和“九达天衢”之称。今是山东省西北部的主要城市,这是历史所确立的德州应有的名城地位。
大德州城
扩展方向。打开山东省地图,德州城位于山东省西北边陲鲁冀交界处。从西南至西北、再至东北的郊区,其紧靠两省边界。这无疑说明向这些方向发展已成为瓶颈。市辖十多个县(市)面向东南,而且呈扇形分布;惟有向东发展才是正确的选择。改革开放30多年来,首先确定东郊至减河河岸为市开发区,其次上世纪90年代初又把陵县沿减河的抬头寺、袁桥、赵虎和赵宅四乡镇划归市开发区。扩大地域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陵县城西向发展,开发区达县界,与市开发区对接。从规划和实践的实际情况看,这是完全正确的。
初具规模。现今德、陵两地开发区已衔接在一起,规划设计统一安排,基础设施统一建设。机关、社区、学校、医院、企业、科技园地等,均按整体布局陆续兴建,新城区建设日新月异。两城扩建成为一体。南北方向京沪高铁、京福高速公路从中穿过,东西方向德龙烟铁路、德滨高速公路从中跨越,车站、进出口位也在其中。在两地开发区内新成立的高铁新区,就新建和延建的主干道路而言有31条,其名称除德州老城区向东延伸原有几条道路名字不变外,东西方向命名尚德之路,南北方向冠名崇德之道,体现德州区域历史文化特点的传承。从宏观上看,大德州城已初具规模。在不远的将来,伴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德州将成为当今全国城镇发展的一个典范。
州址见解。历史上德州两个州址相距30公里,近在咫尺。在今陵县城为州址800多年,在今德州为州址至今600多年。明时“陵德互易”的州址?现在看来,也可以认为是州府治所之址,仅从大德州城的城东搬到了城西而已。
县名称谓。回顾陵县县名的历史沿革,今陵县之名是移置而称,并无任何含义。而原称安德之名,却由来已久,含义深远。展望未来,陵县无论称县或区,名称还是安德为宜。
□曹文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