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淮夷部族就生活在淮河流域,后被夏、商征服。
西周时建立州来诸侯国,都邑在凤台县古城。
春秋末期,改州来为下蔡。
区境在西汉时属淮南国和九江郡,东汉时属九江郡,汉末及魏、晋、隋时属淮南郡,唐时属淮南道,宋时属淮南路,元时属下蔡县,明、清初时属寿州,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后及民国时期属凤台县。
1949年5月前,区境属凤台县芦孔乡。
1949年1月12日,凤台县解放,县政府在淮河南设置八公山区和蔡家岗区。
5月,八公山区和蔡家岗区划入淮南矿区,两区合并成立淮南区,隶属淮南矿区人民政府,驻地蔡家岗。
是时,区城东至姚湾,南到寿县北门,西、北以淮河为界和凤台县相望,辖孔集、山王、蔡岗、连岗、安城、鸭铺、八公7个乡(其中八公乡于11月24日划归寿县)。
1949年11月,设置八公山镇,管理市政工作,隶属淮南矿区行政办事处,后隶属淮南市人民政府,驻地土坝孜。
1953年5月22日,撤销八公山镇,建立八公山区(科级),管理淮南西部的城镇工作,驻地土坝孜。
区政府设秘书、工商、文教、民政、财政、卫生、农林等7个股。
1955年2月,撤销八公山、蔡家岗两个科级区,建立县级建制的八公山区,领导西部矿区的城市工作,新建的八公山区辖新庄孜、新市场(土坝孜)、蔡家岗、夏郢孜、李郢孜等地,驻地蔡家岗。
1960年秋,建立八公山城市人民公社,但未设立实体机构,由区政府工作机构代行职责。
1961年10月,八公山区划分为八公山和谢家集两个区。
新建立的八公山区驻地新庄孜,谢家集区则在原址办公。
八公山区辖城市人民公社和山王人民公社,区政府设秘书室、税务局、蔬菜产销办公室及工业、劳动、民政、文教、卫生、农林、财政科。
1966年9月,八公山区改称红旗区。
1968年5月,成立红旗区革命委员会,统一行使党政领导权力。
1972年9月,红旗区革命委员会改称为八公山区革命委员会。
1980年10月,恢复八公山区人民政府名称。